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
朋友圈
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”按钮

文化人 天下事
正在阅读: 凝神屏息“复活”更多中华文物
首页> 光明日报 > 正文

凝神屏息“复活”更多中华文物
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2024-05-01 03:40

调查问题加载中,请稍候。
若长时间无响应,请刷新本页面

 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杨桐彤

  讲述人: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主任 郭汉中

  我生长在三星堆遗址旁,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有40多年,至今大概修复了6000余件文物。这40多年里,每当看到一件件曾经带着土屑的残片,最终在自己的手里还原成一件件完整的头像、面具、铜尊,我会感到,能够用一辈子干好文物修复这一件事,真值!

凝神屏息“复活”更多中华文物

郭汉中 资料图片

  如今,步入三星堆博物馆,可以看到“通天神树”上,金乌栖息、游龙蜿蜒;也可以看到青铜鸟足神像,头顶尊、手撑罍、脚踏鸟;更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,聚成气势恢宏的“方阵”……很多游客都感叹,仿佛来到了梦幻世界。

  但要知道,这些文物出土时可不是现在陈列的样子。比如有的断成了好几部分,甚至部分严重氧化;有的碎成了好几百块,根本看不出原貌。我们做文物修复的,就是要在每一块碎片上仔细寻找线索,并且严格按照原始痕迹把碎片拼接起来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  思绪不禁回到2023年7月26日。这一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。我向总书记讲述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: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,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,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……

  “很复杂啊!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?”总书记问。

  “至少得一年。”我答道。

  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。

  “这个工作不容易!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,慢慢来,久久为功,搞成一件是一件。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。”总书记语含深情。

  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文物修复者的心中。我国是文物大国,文物数量大、种类多。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需要细致探究它想告诉你的信息。唯有读懂它们,方能理解古代之中国,方能创造未来之中国。

  这些年,文物修复领域的变化让我感触很深。过去,我们可谓是方法手段“一穷二白”,现在则采用了很多新科技:比如给文物拍X光、照CT,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仿品等,再配合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,可以进一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。

  如今,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,我们已经把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、保护和修复作为今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。为此,我常常和团队的年轻人讲,做文物修复,就是要学会和文物“交流”,让更多文物“活”起来,充分彰显我们的文化底蕴,讲好中国故事。

  文物不言,自有春秋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物修复者,我将时刻秉持工匠精神,以“时不我待”的责任感,再加上“凝神屏息”的细致耐心,将更多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,展现给更多人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05月01日 05版)

[ 责编:董大正 ]
阅读剩余全文(